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培训学习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乡村,正处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风口,真有点百万雄师下乡村的浩浩汤汤。九龙治水,百家争鸣,好像谁都可以

    bsq边拴勤     2021-05-23 14:17:30     浏览:14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bsq边拴勤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    乡村,正处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风口,真有点百万雄师下乡村的浩浩汤汤。九龙治水,百家争鸣,好像谁都可以竖起一杆旗似的。站在外围看乡村,会产生炙手可热、机会多多的错觉。然而在表面看起来沸腾的乡村下面,乡村真正的主体却是异常的冷冻冷漠和无动于衷。因此,如何发动群众、组织群众、带领和帮助群众,焕发出他们的热情和激情,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。
    村外、村内若用一个词来概括,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我国商业的坎坎坷坷、起起伏伏、波诡云谲、风云变幻……“激荡”两个字,再恰当不过。然而,对于同样经历了四十年改革洗礼的中国乡村,“激荡”两字显然容纳不下。单说乡村,用千年不遇的“大转折”显得最为合适。大转折,意味着对乡村的革新,割掉原来的,推出最新的。原来的,就是人民公社制度,集体经济。最新的,就是分田单干,家庭联产承包。从本质上看,这里所谓的最新的,也是最旧的,是原来的之前的那套“小农经济”的东西。城市在大力推行工业化、现代化建设;乡村在回归最原始的农耕经济。就像近代工业日本打农业中国,那不叫战争,是单方面的掠夺和屠杀。在工业城市与小农乡村的经济较量中,绝大多数乡村,可以说毫无还手之力。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在城市面前,乡村就是案板上的一块肉,可以任城市宰割。从社会大协同的视角看这一现象,叫以乡养城、以农养工。也可以理解成,先让一部分地方富起来,先富的带动后富的,最后一起富起来。这大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城乡之间共同富裕的先后顺序。第一次民心躁动浪潮,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。那一次民心躁动,主要是乡村内部,村民民心的躁动。为什么躁动?为了有饭吃,有衣穿,有学上,有钱挣,为了解决温饱问题,为了小康生活躁动。那是一次以村民为主的人心大躁动,也是一次人心私欲大解放的躁动。躁动的结果是什么?吃得比原来饱了,穿得比原来暖了,住得比原来好了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明显的大躁动,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,这一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。什么大躁动?人人都想进城,人人都想进厂,人人都想发财。那是一个全国人民开始“一切向钱看”的大时代,而且村民的愿望显得更为迫切一些。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有人说中国的图腾不再是“龙”,而是“老鼠”,一心钻营着如何挣到钱的老鼠。作为熟人社会的乡村,正面临着千年不遇的人心大分裂、道德大滑坡、乡村大解体。尽管分田单干后的第一个三十年,很多村民进城了,进厂了,有钱了,房子翻新了,该买的都买了。但是,村里的环境却越来越差了,村子的生命力越来越虚弱了,一年能回村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。绝大多数乡村,就如同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,已经准备好了寿衣,买好了棺椁,只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能够平平安安地告别人生。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代表着第二次浪潮的乡村振兴开始了所不同的是,这次的躁动对象,已不再是农民、村民,而是市民、工商资本、专家学者、能为乡村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,还有地方干部和领导。大家站在村外,为乡村编织着彩衣,勾画着蓝图,诠释着机遇,规划着未来……大家对乡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呼声越来越强,然而当很多人怀揣着激情与梦想下乡后,发现乡村的里面,却是如此的寂静,如此的冰冷,如此的不近人情……一百年前,梁启超先生曾写过一篇赫赫有名的文章叫《少年中国说》,一百年之后,对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中国,有谁能再为乡村写一篇《乡村少年说》。民心与猜忌乡风文明是一种怎么样的文明,这是一个相当前沿的话题。之前公布的一些文件中,略微显得有些保守,甚至我还从中读出一点刻舟求剑的感觉。关于乡风文明,总的目标是要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这“三风”如何培育,谁来培育,方式方法是什么,培育谁,在哪儿培育,这些我都不太清楚。我只知道,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集四次工业革命于一体的一种混合型建设。期间的迭代和升级有叠加、飞跃的痕迹,但从时间节点来看,痕迹并不十分明显。城市现代化,我们是一路飞奔,边跑边充电,边发展边规范。乡村现代化呢?总不能充满了电再跑,规范好了再发展吧。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中,再次将“乡风文明”原封不动地延用了下来。先有乡风文明,后有文化振兴。而文化振兴的目的是什么,主要是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、教化群众、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。不能起到“凝聚人心、教化群众、淳化民风”作用的文化兴盛,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虚假繁荣。之所以说乡风文明是一个前沿话题,一方面我们无法忽视城市文明对于乡村的影响和浸染,另一方面,现代化后的乡村,居住的村民未必都是原住民。准确来说,真正的乡风文明,首先必然会经历一次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面对面冲突与碰撞,然后在彼此的混合与融合中,沉淀出一种新乡土文明。这种新乡土文明中,关于人的行为和文化的形式部分的复合体,才叫与时俱进的“乡风文明”因此,我认为下面这段摘自2018一号文件中的话,更能体现“乡风文明”话题的前沿性:立足乡村文明,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,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,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。        如何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民心需要凝聚,群众需要组织若没有重大利益驱动,若不涉及村民切身利益,现在的乡村,已经很难再将村民组织起来,将民心凝聚起来。而组织村民,凝聚民心,是乡村振兴路上最重要的事情,同时也是最难的事情。对于如何做好这件事,谁有这个能力,谁有这个信心?目前的情况是,只要政府不动,外力不来,我们很难奢望村民会自己率先动起来。村民是乡村的真正主人,却又是一群叫不醒的后知后觉者。不见鱼来不下饵,不见兔子不撒鹰,是农民做事最务实的体现。想要振兴乡村,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、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,若只有村子外面的人蠢蠢欲动,显然是有风险的。对于这样的村子,外面的人之所以敢躁动、乱动,无非就是仗着信息不对称,脖子比村民腰粗,才会在村里以振兴的名义明仗执火。振兴乡村,国家一直反复强调,以农民为主体。这是忠告,也是金玉良言。为什么?村民之所以没有躁动,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动,不知道价值是什么、盈利点在哪里,他们是懵的。问题是,村子是村集体的,宅基地和农地是农民的,虽然说是村民只有居住使用权、承办经营权,但在村民心里那就是自己的。你在农民的土地上做这个项目,盈利还好说,一旦生意好了,有钱赚了,村民会以超出你想象的惊人速度恍然大悟。村民醒了,你的麻烦就来了。村民一旦团结起来找你麻烦,你的好日子估计也就到头了。应该说,不少外来资本、外来企业,是不太愿意看到农民团结起来、组织起来的。村民团结了,他们的利益就会在与村民争名夺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。然而有一个问题,我们必须要正视:只要你在村民的地盘上挣到了钱,村民终将会醒来。至于何时醒,只是早一天、晚一天罢了。所以,不能心怀侥幸,觉得农民会一直浑浑噩噩、长睡不醒。想要在乡村做成事,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将农民唤醒,帮助他们团结起来、组织起来。然后,再去商定到底该如何协同分工,如何各就各位,如何公平地进行利益与责任分配。如此躁动的民心才会趋于平静,一方再不用处处防备、提心吊胆,另一方也不用怨声载道、义愤填膺。主动迎上去,将两股力量合兵一处形成捆绑,在振兴乡村的路上才会少一些后顾之忧,多一些信心和保障。更重要的是,这也是国家和政府愿意看到的,也是他们一直都在大力提倡和积极引导的,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与理性。国家有权,村民有信,企业有法,“法信权”若能在这个过程中合为一体,各方的心才不会都显得那么躁动。集体行动在乡村千年大转折的历史节点,国家做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。判定一个村子能不能振兴。有一个重要前提,就是其能不能来一次集体清洁家园的行动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?一个村子,连自己的垃圾都清理不干净,还能指望他实现振兴?现在振兴乡村的最大问题是,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不愿做,没有回报的事不会做,出力必先谈钱,投钱必讲效益。没有利益刺激,谁都漠不关心,唯恐避之而不及,这样的民心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其所在的村子能振兴!除了少数做美丽乡村示范点的村子...在很多村民心里,已经习惯性地认为,除了自家院落,别的地方的垃圾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。现在的村子,为什么会脏乱差,原因是大家都没有集体意识了,没有大家园意识了。所以,对于我所接到的文化乡建项目,一般都会极力劝说村带头人,让他带头组建一个村集体义务劳动大队。这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,也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。从2012年底转行进乡村,我很少见到有哪个村,会把这件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。大家关注的,都是农业项目、乡村旅游、土地流转等,都是与挣钱直接相关的事情。乡村振兴,最怕村内民心不聚。而集体清洁家园的行动,可以打破这一现状。而且,还能使民心从纹丝不动到集体躁动,再到齐心协力、步调一致地向一个方向迈进。有了这个变化,有了这个基础,再谈将群众组织起来,民心凝聚起来,就不是天马行空的空谈了。党的老传统,不能丢振兴乡村,是新时代的一场乡村崛起战斗。振兴、崛起是这场战斗的总任务。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村落而言,能不能进行振兴,该如何实现崛起,则需要因村而异、因人而异、因地而异。90多年前,在江西的一个村里,有个人对自己刚刚败下阵来的队伍,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组织改革创新。那一年,是他一生中第一次、也是唯一一次亲自带兵打仗,结果却大败而逃。部队在永新县一个叫三湾村的地方停了下来。在那里他决定对这支部队进行改造,改造成一支新型武装队伍。改造的目的,是为了提高队伍的战斗力。在溃败后的行军路上,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为什么有的连队打仗的时候战斗力强,有点则战斗力弱,甚至还出现了逃兵?对于这一现象,他做了深度调查,发现凡是党员多的连队,战斗时士气都很高且作战勇敢,党员少的明显要弱很多。知道了这个情况后,对于如何抓住下面的士兵,他隐约觉得自己找到了那把钥匙。抓部队必须抓住士兵,抓住士兵则必须抓好基层。这是他接下来要对队伍改革的基本思路。这就是著名的“三湾改编”,改编者正是只有34岁的毛润之。通过这次改编,使军队党的建设形成了“连支部、营委、团委、军委”四级党的领导机关。后来,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,“支部建在连队”成了党管军队的基调和底色,成了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。对于一支队伍来说,支部建在连上,可以使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落实到基层,也为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发挥领导核心作用、联系群众奠定了基础。三湾村的百姓是这一伟大改革的见证者,他们知道支部建在连队,对一支队伍打胜仗的重要性。如今的乡村治理,同样遵循着党管一切的原则和方针。所不同的是,党支部不是建立在了连队上,而且建立在了村委会上。村两委都是哪两委,排第一的是村党支部委员会,负责人叫“党支部书记”,其次才是村民委员会,负责人叫村主任,这可以叫村长。在广大乡村,村党支部是老大,是乡村一切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,在政治上对村委会实施领导。简单来说,在一个行政村里,村党支部是做决策的,村两委代表是举手表态的,村委会是执行决策的。现在的问题是,作为做决策的党支部,对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能领会多少,能理解多少,能吃透多少?在对上面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,村支部做决策的水平能有多高。决策都做不好,更不要说发挥核心作用,统揽乡村振兴的全局了。如何使“支部建在连队”的乡村治理模式,真正发挥出凝聚意志、团结民心的作用,这是乡村振兴实施道路上最突出的问题。俗话说,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。如果村支部书记本身就不够格,谁敢指望他领导下的村子能够异军突起?在最基层的广大乡村,所以会出现民心冷淡,或民心躁动的冰与火两种极端现象,一多半原因是村支部书记太熊,无法胜任村核心的位子。因此,支部建在连队一直也没有落伍,问题主要出在能够选出的“连队长”身上。无论是基层党建还是组织振兴,或是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,若是村一把手的水平始终难过及格线,再好的村子恐怕到了最后,也很难实现真正振兴。和村民,打交道和农民打交道,难吗?这个要分人分事,要看是什么人跟农民打交道,为了什么事和农民打交道。要是因乡村振兴下乡,靠着力量不对等、信息不对称到村里跟村民争利,这个事要另当别论。在这个过程中,被村民刁难,觉得村民不讲理、出尔反尔,没有契约精神,估计八成没人心疼你。村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。若是靠着上头有人买通了村书记,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,没有过多照顾村民利益,知道真相后的村民有得是办法修理你。如果村民有了那种被坑的感觉,说明你的噩梦即将开始,而之前签订的合同、协议基本可以作废。城市中,处理人与人的关系,讲究的是“法、理、情”,人情在最后。在乡村,更多时候,大家依然延续着“情、理、法”。人情在最前,若是不讲人情、大理不通,法基本也起不到多大作用。常言道,有理走遍天下。在城市,这个“理”是法理;在乡村,这个“理”则是情理。其实更多时候,上面的领导和村里的干部,本身也不会轻易得罪村民。对更多乡村来说最让人头痛的,还不是这些问题。最难的不是和村民越来越难打交道,而是想找到村民正在变得越来越难。而且平日里,大多数村民根本不在村里,这使得召集人更难。想动村民的地和村民的房,村民和市民的态度,可以说完全不一样。村民和市民有什么最大的不同?市民的房子是商品,可以炒,可以买卖,可以抵押,可以贷款。只要价钱合理什么都可以交易。村民在乡村的房和地,则大不一样。一是国家不允许买卖式的交易,二是村民也不大愿意去拿房和地做交易。卖村里的房和地,在其他村民眼里,这根败家子没多大区别。村民面对自己在村里的房和地,荒着可以,废弃可以,房子盖好空着没人住可以,买卖、交易多数情况下则不可以。这也是为什么乡村的房和地,只能用三权分置的办法去激活。这不仅是出于政治考虑,出于国情需要,而且也符合村情、民情。对于外来资本和上级政府,村两委和村民一样,都是很难打交道的。和村两委难打交道,让人头痛的原因有两个:一是他能力有限、水平太低;二是在村中没有威信,做人做事短视自利。村两委和村民之间,看似一个是治理,一个是被治理。实则,两者之间更多时候是貌合神离,压根算不上是一个可以相互依靠的团体。很多人都知道,乡村振兴要以农民为主体;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绝大多数乡村早已没有了民心、民气。而民心、民气、民志,是乡村的魂、乡村的根、乡村的本,也是兴村之本。没有这三样东西,一个村子想振兴?难!基层党建也好,组织振兴也罢,目的还是让所在的村子有这三样东西。没有这三样东西,村子再美再宜居,依然只是一个不能说话的活体标本而已。目前,没有触及到乡村振兴根本的乡村振兴行为,大多走的是一条曲线振兴乡村的道路,背后有太多不好说出口的情非得已。
   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